郭靜宜(期貨市場、股市裡 誰賺走大部分的錢?)
一般而言,我們探討的股市參與者
通常會提到的是: 本土法人、國外法人、散戶等等…
這是從成交量的角度去看股市

根據台灣證交所的市值週報的資料
台灣上市公司在2015年7月9日的市值約 259,526 億
也就是說不管每日的成交量是800億還是 2,000 億
都不到整體上市公司市值的 1 %
從成交量的角度去看股市
我們很容易忽略股市中
最重要的參與者: 業主
那些參與公司經營
或不參與經營但長期持有的大股東
這些極少數的人可能擁有公司 5 - 15 %或更多的股權
但我們很少把他們當成股市的參與者
雖然沒有資料可以佐證
相信業主們賺走了股市中最大部分的錢
不相信的話 去看看每年公布的富比世富人榜
就會發現 每個都是上市公司的業主
國內外皆然 無一例外

現在股市交易越來越透明
重要的內部人交易都要申報
美國的內部人買或賣股的資訊通常沒有參考價值
不相信的人 可以根據美國內部人買賣的資訊
如果內部人賣就放空 內部人買就買進
大股東用人頭內線交易也沒有用
交易量小不俱經濟效益
量大肯定會被發現
難度和風險都很高
一般人或許會有另一個說法:
業主的股票成本都很低,所以賺得多
想像我自己是業主
經營一家公司 我會怎麼做?

首先一定要增加營收
大部分在私人機構上班的人都被逼過業績吧
持續跟供應商談到好的進貨成本 增加毛利
盯緊所有的管銷費用
從廣告行銷支出到廁所衛生紙都嚴格監控
增加營業利益
謹慎檢討攤提、折舊、利息支出
付完稅之後就是淨利了
而淨利就是業主賺到的錢
業主的投資方式
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?
投資人剛好可以倒過來
利用這個業主的成功方程式
以股利為核心的業主型投資
不斷買進股利成長的公司
部分的淨利交給公司持續投資
拿回股利自己再繼續投資
進而驅動整塊大餅
餅越大 公司市值就越高
投資人的身價自然就增加